- 文档大小:319.05 KB
- 文档格式:pdf
- 约 5页
- 2022-03-29 发布
- 举报
已阅读完毕,您还可以下载文档进行保存
- 1、本文档共5页,内容下载后可编辑。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2016年第9期 玻璃钢/复合材料 81 车辆超载下玻璃钢夹砂管涵洞安全评价 魏连雨,陈兆南,郑彦军,张济源 (1.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天津300401;2.承德市交通运输局,承德 067400) 摘要:为评价埋地玻璃钢夹砂管涵洞的安全性,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本文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进行现场试验检测,综 合分析地面车辆荷载和竖向土压力传至公路下的埋地玻璃钢纤维夹砂管上的作用力与管涵的受力变形特性,然后用回归预测 模型计算1200kN荷载下的力学参数值,验证管涵安全运营状况。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进行比对,验证了车辆荷载 作用下直径1.5m、厚38mm的玻璃钢夹砂管的安全可靠性,为玻璃钢夹砂管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玻璃钢夹砂管;车辆荷载;受力特性;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B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999(2016)09-0081-05 1引言 如今,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正迅速发展,玻璃钢夹 砂管成为道路工程上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涵洞结 构,具有使用寿命长、耐腐蚀能力强、综合经济效益 好等优点Hl2J,在市政、交通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地应用J。随着交通运输业和物流全球化进程不断 加快,超重大货车也不断增加,车辆超载不可避免地 对玻璃钢夹砂管涵洞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依托河北省道塞长线(¥214)塞罕坝至棋 盘山段大修工程项目,选取一普通水泥混凝土管涵 改为玻璃钢夹砂管涵洞,在采用理论荷载计算方 法对管涵进行设计的基玻,对玻璃钢夹砂管涵 洞进行现场荷载试验,分析车辆荷载作用下玻璃钢 夹砂管各测点的受力和变形特性以及管涵周围土压 力的变化规律,oJ,进一步分析了车辆超载下理论 计算与试验测试结果的差异及管涵安全运营状况, 使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2埋地管涵受压载荷分析 目前,国内外管道结构设计规范将交通荷载作 为静力荷载来处理,计算管涵外压载荷通常使用 Boussinesq法和分布角法J,在管涵以上覆土深度 较大时采用Boussinesq法,覆土深度较小时采用分 布角法。本试验路段管涵埋深较浅,采用分布角法 计算车辆载荷对埋地管涵的管顶作用力。在所选的 试验路段,埋地管涵外压荷载主要包括竖向土压力 和地面车辆荷载两个部分。 作用在开槽敷设玻璃钢夹砂管管顶的竖向土压 力标准值一般按公式(1)计算: F舢=y・ (1) 式中,为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MPa;y为回填 土的重力密度,N/mm;为覆土的高度,mm。 多排轮压综合影响传递至管顶的竖向压力标准 值,可按公式(2)计算:∑ Q — — — g— — — — — — — — — — 一 ∑∑ ∑∑ (OLi++1.4(bi+d+1.4 (2) 式中,g为汽车荷载传到管顶的标准压力值,kN/m。; Q为汽车荷载单个车轮所承担的一个轮压标准值, kN;为动力系数,取1.0;a为单个轮迹的长度,m; bi为单个轮迹的宽度,m;n为总轮胎数;为轮迹长 度的方向,紧靠两轮胎之间的距离,m;d为轮迹的 宽度方向,紧靠两轮胎之间的距离,m;m为轮迹宽 度方向的轮胎排数;m为轮迹长度方向的轮胎排数。 实际上重型工程运输车相邻单轮胎荷载近似相 等,因此两排以上轮胎共同传递到管顶的载荷值按 公式(3)计算: n/zdQ — — — — — — — — — — — — g— 一 m一1m 一 ‘ (m。。++1.4)(6++1・4) (3) —— 收稿日期:20160325 本文作者还有张国盘。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D2014099) 作者简介:魏连雨(1957一),男,教授,主要从事道路与交通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陈兆南(1991一),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工程与材料方面研究,chenzn91@sina.corn。 82 车辆超载下玻璃钢夹砂管涵洞安全评价 2016年9月 式中,m为汽车荷载作用在管涵上轮胎纵向的排数。 3试验检测设计 3.1试验检测参数 应变检测采用B×— 12080AA型金属铂式应变 “” 片,每个测点按T型轴向和环向布设,应变测试断 面测点编号见图1所示。试验在玻璃钢夹砂管涵洞 内垂直向涵顶与涵底(测点1和测点5)、水平方向 (测点3和测点7)分别设置竖向和水平位移计检测 变形。在管涵正上方管顶和水平向管侧处分别安装 土压力盒,用于检测不同载荷作用下管涵顶部土压 力和管侧水平向土压力的数值。 图1应变测点布设 Fig.1Strainmeasurementpointlayout 3.2现场试验过程 玻璃钢夹砂管按基坑开挖、基础处理、管道安 放、两侧回填等工艺进行施工_8J。回填至管侧和管 顶处时安放土压力盒,分别检测正压力和侧压力。 继续用黄土回填至管顶100cm,用22t振动压路机 来回碾压,使其压实度达到96%。最后铺上20cm厚 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4cm厚的SMA沥青玛蹄脂 面层。检测用总重分别为191kN、394kN、604kN的 车辆荷载停放在路面的标线位置处,待静止8min左 右使车辆荷载传递至管涵上时,用检测仪器TST3826 应变测试仪检测应变值与水平、竖直位移变形值,连 续采样取其平均值。 4检测结果分析 4.1现场试验荷载计算 本次试验加载车辆为工程上运输路基填料的双 后轴货车,为试验有序进行,调用项目上的三辆同车 型的运输车,其装载后分别称得总重为191kN、394 kN和604kN。试验加载方法布置见图2。 (a)车辆荷载纵向布置 (a)Vehicleloadverticallayout (b)车辆荷载横向布置 (b)Vehicleloadlaterallayout 图2车辆荷载布置 Fig.2Vehicleloadarrangement (1)竖向土压力计算 已知回填土的重力密度为0.000018N/mm, 覆土高度为1000mm,按照上述公式计算管顶竖向 土压力标准值为0.018MPa。 (2)地面车辆荷载计算 现场试验双后轴车辆荷载传至管涵上的压力值 计算按照公式(3)计算_1,不同加载等级作用下的 计算结果如下: 加载试验一:采用双后轴空载货车,用电子地秤 称量总重为191kN,双后轴总重为129.6kN,车轮载 荷同时作用在管道上的纵向排数m=2,车轮数n= 8,=1240mm,d=1.0,0=220mm,b=240mm,。1 =325mm,d1=d3=100mm,d2=1750mm,则得出地 面车辆荷载传至管涵上的压力值为0.011MPa。 加载试验二:采用双后轴装载货车,用电子地秤 称量总重为394kN,双后轴总重为294kN,车轮载 荷同时作用在管道上的纵向排数m=2,车轮数n= 8,H=1240mm,d=1.0,0=240mm,b=270mm,cl =325mm,d】=d3=100mm,d2=1750mm,则得出地 面车辆荷载传至管涵上的压力值为0.024MPa。 加载试验三:采用双后轴装载货车,用电子地秤 2016年第9期 玻璃钢/复合材料 83 称量总重为604kN,双后轴总重为473kN,车轮载 荷同时作用在管道上的纵向排数m=2,车轮数n= 8,:1240mm,=1.0,口=250mm,b=300mm,c1 =325mm,d1=d3=100mm,d2=1750mm,则得出地 面车辆荷载传至管涵上的压力值为0.038MPa。 玻璃钢夹砂管管涵上的竖向土压力及车辆荷载 的基本组合值见表1。 表1基本组合值表 nlblelBasiccombinationvaluetable 根据CECS190:2005规范分析,应按照各项作 用的不利组合验算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涵的 管壁截面环向稳定性,计算时各项作用应均取标准 值,这里考虑长期性能稳定性抗力系数K不低于 1O,即公式(4):≥ ・ (4) 式中,F。为管涵环向临界失稳压力值,MPa;为管 涵环向抗力系数;为作用在管涵上的各种荷载基 本组合值,MPa。 玻璃钢夹砂管的管壁环向失稳的临界压力应按 公式(5)计算: 1D +一 。 \/2(一1)(1+。) (5) 式中,E为管涵弹性模量,MPa;E为管周土变形模 量,MPa;n为管涵失稳抗皱波数,应使,最小,并为 不小于2.0的整数;t为管壁厚度,mm;D为管涵计 算直径,mm;为管涵泊松比;为管周回填土的泊 松比。 试验所用玻璃钢夹砂管的主要技术参数:E。为8.9× 10MPa,为0.3,n为2,t为37mm,D为1870 mm。对压实黄土和粘性回填土,主要技术参数: 为3MPa,为0.4。由公式(5)得Fc=0.849MPa。 按公式(4)可计算试验三604kN车辆荷载作用下管 涵环向稳定抗力系数为15.16,显然该值大于10。 4.2管涵应力应变分析 本次试验检测玻璃钢夹砂管的弹性模量值,通 过室内的压缩试验测得u¨ ,其值为8.9× 10kPa,根 据实测应变值(8)求各测点的应力值(kPa)。玻璃 钢夹砂管在三级加载试验方案下各测点环向和轴向 的应变应力变化规律分别见图3和图4。 。I,,as、— +、 、 — \2._\ 一、 、、 ^ , l 5 (a)环向应变 (b)Circumferentialstrain∞ 8 60 ● 2。 | , (b)轴向应变 (b)Axialstrain 图3管涵各测点应变分布 Fig.3Thestraindistributionoftheme ̄urement pointsinpipec ̄ver —● —● '--'tt--191kN一394kN一604kN 0 123 45 6 78 9 测点编号 (a)环向应力(a)Circumferentia lstress 枷抛 车辆超载下玻璃钢夹砂管涵洞安全评价 2016年9月 7Do 600 50o 400 300 200 l0o 0一 l00—● —● —● 一l9IkN一394kN__6O4l I j j占§ ・ 测点编号 (b)轴向应力 (b)Axialstress 图4管涵各测点应力分布 Fig.Stressdistributionofeachmeasuring pointinpipeculvert 从图3和图4看出,在施加的三级荷载作用下, 管涵水平向位置测点3和测点7及上部左右45。角 的位置,出现应变最大值的概率最大,为受力薄弱 点,以此作为安全评价范围。 测点7环向应力预测模型: Y=210.77+1.9199・ (6) 测点7轴向应力预测模型: Y=209.76+0.7288・ (7) 将模拟运输的预测车辆荷载1200kN代人式 (6)和式(7),得测点7环向应力值为2514.65kPa, 轴向应力值为1084.32kPa,其值均小于许用应 力值坨。 4.3土压力变化分析 土压力盒埋放在管顶水平放置和管侧竖直放 置,分别检测管周土的正压力和侧压力,每加一级荷 载待检测完变形后,用土压力盒读数仪读取管顶和 管侧的土压力,其计算结果见表2。 表2不同载荷下土压力值 Table2Soilpressurevalueunderdifferentloads 表2实测结果表明,每级荷载土压力的最大值 出现在管侧,但最大值远小于分布角法计算的管涵 竖向压力值,说明管涵处于安全状态。 4.4管涵变形变化分析 管涵水平和竖直位移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管涵位移检测结果Ta ble3Displacementdetectionresultsofpipeculvert 从表3中可看出,玻璃钢夹砂管水平向和竖直 向变形基本一致,说明玻璃钢夹砂管车辆荷载作用 下整体受力性能较好,最大变形量为0.75mm,在这 三级荷载作用下,玻璃钢夹砂管的变形幅度相对稳 定,说明管涵没有出现明显的屈服状态。对管涵 水平向相对变形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水平向预测 模型为Y=一0.0015・+0.14804,预测1200kN车 辆载荷下的水平方向位移,其值为一1.65,即相对变 形为1.65mm,远小于允许位移45mm。 4.5安全评价 将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如表4所示。 表4理论与实验比对表 Table4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comparisontables 表4中管涵环向稳定系数实验值大于规范标准 要求的理论值,管涵顶部的竖向压力远大于管涵的 破坏强度,而管侧土压力大的原因可能是管涵水平 位移相对竖直位移略大,因此可判断604kN的车辆 荷载不会对管涵产生破坏。环向应力和轴向应力预 测值均小于许用应力,且水平位移远小于规定的允 许位移,故埋地管涵在1200kN车辆荷载下不会发 生裂缝,甚至破坏,可以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 5结论 通过分析地面车辆荷载传至玻璃钢夹砂管上和 2016年第9期 玻璃钢/复合材料 85 管涵应力应变、位移和管周土压力变化规律,判断超 载下试验所用直径为1.5m、管壁厚为38mm的管 涵,在覆土厚度为1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20 am,SMA面层厚度为4am的工况下,处于安全运营 状态。 本文采用以理论计算为基础,综合试验检测的 方法进行交通荷载作用下玻璃钢夹砂管的安全研 究,结果均能说明管涵处于安全运营状态,在一定程 度上是可靠、合理的。下一步将进行玻璃钢夹砂管在不同频率下的疲劳性能试验¨ 和有限元模拟分 析,确定该管涵使用寿命,确保道路交通运输安 全,进一步推广玻璃钢夹砂管新型管涵在公路工程 涵洞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建明,时强,潘多军,等.玻璃钢夹砂管道穿越国道和高速公 路的工程实践[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4(08):72-76. [2]林立,史艳华,梁平,等.玻璃钢夹砂管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当代化工,2009(05):515-518. [3]陈成林,周启源.玻璃钢顶管在高速公路涵洞工程的应用[J]. — 公路,2007(05):1315. [4]王永强。牛星钢,谭钦文.重型车辆荷载下埋地天然气管道的安 全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8):lO9.114. [5]黄吉龙.大口径玻璃钢夹砂顶管室内试验与数值分析[D].上 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冯忠居,乌延玲.钢波纹管涵洞受力与变形特性模拟试验研究 [J].岩土工程学报,2013. [7]杨繁.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涵洞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 汉理工大学,2003. [8]CECS129.埋地给水排水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夹砂管管道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s]. [9]沈万岳,徐尧.玻璃钢夹砂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J].浙江建筑, 2010(09):58-59,62. [10]徐明.埋地管道车载下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 (09):5052. [11]李斌.钢波纹管涵洞受力和变形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14. [1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 程:CECS190:2005[S]. [13]李卓球,岳红军.玻璃钢管道与容器[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8. [14]潘典坤,李萌崛,严正.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疲劳 — 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1(1O):7377. [15]吴富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南京: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SAFETYEVALUATIONOFGLASSFIBERREINFoRCEDPLASTICⅡ’ PECULVERTUNDERoVERLOADOFVEHICLE — ‘ WEILianyu,CHENZhao.nan,ZHENGYan-jun,ZHANGJi.yan (1.SchoolofCiviland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401,China; 2.ChengdeCityTransportDepartment,Chengde067400,China) Abstract:Fortheevaluationofundergroundglasssteelsandinclusionpipeculvertsafety,ensurethesafetyof roadtrafficandtransportation,accordingtothetheoreticalanalysisasthefoundation,fieldtestmethodusing,com. prehensiveanalysisofgroundvehicleloadandtheverticalsoilpressurespreadtohighwayofburiedsteelfiberglass sandinclusiontubeofforceandpipeculver tbyforce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nregressionpredictionca1 culationofvaluesofthemechanicalparametersof1200kNloadmodel,verifyingtubeculver toperationalsafety.Re. suhsshowthat:theoreticalcalculationandfieldtestarecomparedandverifiedthevehicleloadswithadiameterof 1.5and38mmthickglassreinforcedplasticmortarpipeofsafetyandreliability,glasssteelclipSandpipedesign toprovidescientifictheorybasis. Keywords:glassfiberreinforcedplasticmortarpipe;vehicleload;stresscharacteristics;safetyevaluatio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离位”增韧复合材料准静态压入损伤特性研究.pdf
- “神舟七号”飞船舱外航天服防护头盔组件的研制.pdf
- “十二五”复合材料发展重点和方向解读.pdf
- “珠串”堆叠超结构的介孔铁酸锌的制备与表征.pdf
- (001)应变对正交相Ca2 P0.25 Si0.75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质的影响.pdf
- 0.8设计系数用X80管线钢在近中性pH溶液中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pdf
- 0.20mm CGO硅钢高温退火Goss晶粒起源及异常长大行为研究.pdf
- 0Cr16Ni5Mo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行为及其热加工图.pdf
- 0Cr17Ni4Cu4Nb钢制螺钉断裂原因分析.pdf
- 1.5MW风机叶片模具加热工艺研究与技术创新.pdf
- 1.5MW风机叶片VARI工艺模拟分析及验证.pdf
- 2.5维机织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研究.pdf
- 2.25Cr-1Mo钢后续热处理中的磷偏聚行为.pdf
- 2A50锻铝三点弯曲试验与高分辨率CT成像分析.pdf
- 2A12与2A11铝合金超声波焊接工艺与组织研究.pdf
- 2MW风机复合材料叶片材料及工艺研究.pdf
- 3Cr2W8V模具钢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层性能的研究.pdf
- 3D打印技术及先进应用研究进展.pdf
- 3D打印技术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pdf
- 5%鱼藤酮悬浮剂的研制.pdf
- 周大爷
-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相关文档
- “离位”增韧复合材料准静态压入损伤特性研究.pdf2021-11-235页
- “神舟七号”飞船舱外航天服防护头盔组件的研制.pdf2021-11-233页
- “十二五”复合材料发展重点和方向解读.pdf2021-11-232页
- “珠串”堆叠超结构的介孔铁酸锌的制备与表征.pdf2021-11-235页
- (001)应变对正交相Ca2 P0.25 Si0.75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质的影响.pdf2021-11-236页
- 0.8设计系数用X80管线钢在近中性pH溶液中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pdf2021-11-237页
- 0.20mm CGO硅钢高温退火Goss晶粒起源及异常长大行为研究.pdf2021-11-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