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pdf

  • 文档大小:921.28 KB
  • 文档格式:pdf
  • 约 8页
  • 2022-04-08 发布
  • 举报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1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2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3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4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5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6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7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8
已阅读完毕,您还可以下载文档进行保存
文档单价:1.00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文档
  1. 1、本文档共8页,内容下载后可编辑。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2015年第1期玻璃钢/复合材料5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薛忠民(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35)摘要:玻璃钢/复合材料已发展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先导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现状;发展;趋势;玻璃钢/复合材料中图分类号:TB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999(2015)O10005081958年第一块玻璃钢板的成功压制,标志着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正式诞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五计划以来,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在生产技术、产品种类、生产规模等方面迈过了由小到大的台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艺技术及装备已与国际同步,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已超过德国、日本和美国,居全球第一,标准化体系和研发生产测试体系不断完善,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由最初的7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现在的超过25万人。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最初的航天耐烧蚀防热部件发展到现在的航天、航空、船舶、交通运输、能源、建筑、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电子电器、医疗、体育运动器械等国防和国民经济各领域。复合材料业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先导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也是新技术革命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培养体系和工程试验中心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所学校为代表的,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等2O余所高等院校的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队伍,以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上海玻璃钢研究院、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以及常州二五三厂等为代表的玻璃钢/复合材料专业研究院所。部分高校和院所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863、973等重大课题项目研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专利数量增长迅速。SooPAT数据显示,19852014年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相关专利数量达1300余项(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2014年申请专利100多项,申请人主要集中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至今,归口单位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了10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业内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标准体系,争取标准主动权和话语权,推进标准化进程。l行业总体发展情况玻璃钢/复合材料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产业。产量大幅提升,2013年全球产量已达1060万t,是1978年产量的5.3倍;产值大幅提高,2013年产值达900亿欧元。北美、欧洲和亚洲为主要的生产和应用地区,2011年,三个地区分别占全球产量的35%、22%和43%,占全球产值的36%、33%和31%;最近两年,美国玻璃钢/复合材料产量和产值均有所下降,2013年占全球产量的28%,占全球产值的32%;欧洲玻璃钢/复合材料产量增长缓慢,但其产品附加值高,曾以全球22%的产量,获取了全球33%的产值,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全球玻璃钢/复合材料产量的增长主要源于亚洲地区玻璃钢/复合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中国增长尤为迅速,数据显示,1978~2013年,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产量增长了683倍,由0.6万t增长至410万t。1978~2013年美国、西欧、日本、中国的产—量如图1所示,19782013年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产量如图2所示,全球及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主要收稿日期:2014-12.01作者简介:薛忠民(1966一),男,博士,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基体及工艺。哦啦2015年第1期玻璃钢/复合材料7随着池窑拉丝水平不断提升,电助熔、纯氧燃烧等新技术不断出现和应用,高强、耐热(高硅氧)、耐碱、ECR等高品质、高性能玻纤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直接无捻粗纱、短切纱等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高强高模、耐腐蚀、耐碱、高机械性能、耐辐照等特种玻璃纤维及相应的玻纤毡、布、织物等将不断被研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玻纤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拉丝所需的能耗在逐步降低,不断实现清洁生产。2.2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以及跨国公司在国内设厂,使得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得到了较快地发展,2O世纪80年代以后,产量有所提高;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增长期,1999年产量达32万t,2010年—产量达153万t,2013年产量达178万t。19782013年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产量如图6所示。图61978~2013年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产量低粘度、低放热峰、高强度、高耐疲劳性、高阻燃性能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成功开发,以及由结构轻量化带动的低密度、注射级的SMC/BMC树脂的开发,极大地的推动了不饱和聚酯树脂在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风电开发等领域的大量应用。为实现更严格的环保要求,目前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应用也在慢慢升温。在固化技术方面,薄层不饱和聚酯树脂涂层光固化技术也在向薄壁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光固化技术转移。2.3酚醛树脂全球酚醛树脂产量已超过400万t,2012年酚醛树脂的全球需求市值为91.9亿美元。2013~2019年期间,其市场需求预计将每年增长5.6%,至2019年达133.6亿美元。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酚醛树脂有了较快发展。1996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增大,从原材料、生产模式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推动了酚醛树脂的发展,产能由20世纪80年代的7.5万t,发展到2006年的45万t,2010年酚醛树脂市场消费量达78.7万t,1991~2010年我国酚醛树脂产量如图7所示。图71991~2010年我国酚醛树脂产量随着酚醛树脂本身脆性及力学性能的改进以及电子产业的迅速成长,高纯度及改性酚醛树脂在半导体封装材料、印制电路板基材料和光刻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酚醛泡沫反应机理和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将酚醛泡沫材料推向民用建筑、采矿等新领域。各种改性酚醛树脂作为增粘、增硬、补强材料,也不断地应用于橡胶工艺的改进之中。2.4环氧树脂全球环氧树脂产能已超过400万t,产量超过200万t。2013年我国环氧树脂产能达205万t,产量为117万t,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树脂生产国和消费国J,1995~2013年我国环氧树脂产量如图8所示。图81995~2013年我国环氧树脂产量随着环氧树脂在增韧、固化性能、固化物的微观结构等方面研究的不断突破,以及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的研发,将逐步改善环氧树脂的缺陷,并且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不同的产品。如在电子电气、灌封包封料领域,环氧树脂向低卤素、低吸湿、低粘度和高纯度化方向发展;在涂料领域,向高固含量、无溶剂化和水溶性化方向发展。未来中国环氧树脂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企业需具备规模优势并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以及产业链和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两蠹8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2015年1月趋势。2.5乙烯基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由于具有耐化学性能、力学性能优异、生产周期短(为一般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周期的1/31/2)、生产过程无废水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年用量已逾20万t。2013年我国乙烯基酯树脂产量已达6万t,用量超过美国,出口澳大利亚与北美。随着增稠型乙烯基酯树脂的研发,将推动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目前国内乙烯基酯树脂市场集中度很高,少数几家企业约占全国乙烯基酯树脂总产销量的90%,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相关研发工作的开展。3通用工艺装备与成型技术生产工艺由最初的手糊向机械化、技术密集、自动化、一次成型方向发展,如目前已成功开发的拉挤、缠绕、模压、片状模塑料、液体模塑成型、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直接在线复合等生产工艺、技术。之前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造成当时国内玻璃钢/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的生产技术主要还是手糊法成型,其产品占总量的90%以上J,2012年手糊法成型仅占总产量的28.1%,机械化成型比例大幅提高,通用工业装备及—工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062011年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如图9所示。图92006~2011年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使得国内复合材料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现已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纤维定长管、夹砂管及卧式贮罐生产线(含艘谯高压管生产线)600条、纤维缠绕连续管生产线2条、离心管道生产线2条、SMC生产线150条、SMC/BMC用压机800台、拉挤成型生产线650条、连续板—材生产线200条、LFTD生产线l5条、液体成型生产线350条、喷射机580台。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通用工艺装备、成型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纤维缠绕设备基本实现了微机全伺服控制,两轴、三轴、四轴微机控制纤维缠绕机制造技术;缠绕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六轴微机控制纤维缠绕机已用于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制和生产。拉绕、在线编织拉挤、预浸料拉挤技术、纤维预加张力、反应注射拉挤技术、混杂复合材料拉挤技术、弯曲型材生产技术等拉挤技术已逐渐推广,拉挤生产装备及其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提升,成套技术、拉挤产品已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SMC/BMC生产设备的控制水平也逐步实现了从简单控制、部分开环到局部实现闭环控制的进步。液体模塑成型工艺丰富,其中树脂传递模塑料工艺逐步向快速高效率成型的方向发展,可成型大型复杂构件。2012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FT-D)模压生产线投放市场,至2013年底共生产销售l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最大产能为600kg/h。通用工艺装备水平的提升以及工艺技术的进步,为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4标准化体系1965年由原同济大学新材料结构研究所提出,经原国家科委高分子测试基地审查批准了我国最早——制定的标准《玻璃布增强塑料试验方法》(试行草案),随后标准工作进入停滞状态,直至1973年国家建材部所属的几家玻璃钢研究所和生产单位成立了玻璃钢技术交流组(玻璃钢学会前身),该交流组除开展玻璃钢的原材料、工艺方法、成型制备、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和有关活动外,还提出开展玻璃钢标准化的科研和制定工作。随后在玻璃钢技术交流组/玻璃钢性能测试小组的推动下,逐步建立了纤维增强塑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以及产品标准。1980年8月,国家标准总局组织成立了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8个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塑料各个部分的标准化工作。1980年102015年第1期玻璃钢/复合材料9月,成立了全国纤维增强塑料分技术委员会(代号SC1),负责纤维增强塑料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在全—国纤维增强塑料分技术委员会的推动下,19811983年,共审议了29项国家标准、3项部级标准,在所审议的29项国家标准中,分技术委员会各部门共同起草的就有19项,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在标准化工作中的研究成果及水平。1984年6月,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为全国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的一员,编号是TC39,秘书处设在北京玻璃钢研究所,其工作内容除承担原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外,还对每年的年度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计划进行立项审查;督促、检查各标准起草单位执行计划情况;组织标准的宣贯。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对促进我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工作的迅速发展,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据统计,已制订的、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126项,包含方法标准、测试标准和产品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性能测试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有利于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5主要应用领域发展情况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了玻璃钢/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在基础工程、建筑与结构、陆上交通运输、船艇、风能、工业设备等领域的应用。5.1基础工程领域管、罐制品为基础工程领域的典型代表,1987年末引进意大利Fw管道与贮罐生产技术与设备,1993年引进玻璃钢夹砂管生产线,以此二者为契机,带动了玻璃纤维、树脂(含固化剂)等原材料的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也推动了行业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目前国内自主开发的纤维缠绕管道制造方面的专利有30多项,已经具备Fw工艺管、夹砂管、高压管的全套生产技术,2011年产量约为60万t,目前口径达4m的玻璃钢夹砂管已投入使用。玻璃钢夹砂管在十五期间,年用量逾1000公里。高压环氧玻璃钢管年用量逾3000公里,并已出口。为适应城市改造的需要,高校与企业结合,成功开发了玻璃钢顶管制造关键技术与施工技术。在广州施工内径2.5m的玻璃钢顶管,日顶进长度达到69m,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缠绕技术及装备已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伊朗,部件已出口美国。5.2建筑与结构领域结构加固补强,建筑模板、墙板,配筋混凝土,桥面板、路面等领域对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性能的玻璃钢/复合材料需求不断增大。自1998年完成了第一个结构加固补强工程示范项目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相关应用实例已达60000余项。2011年国内基础设施结构纤维总用量超过0.22万t,预计到2015年,建筑用复合材料将达50万tr。随着节能减排、海洋开发工作的推进,对众多工业建筑结构的耐腐蚀性能、产品轻量化将提出更高要求;灾害频发、紧急情况频现对应急工程结构提出了更快、更强的要求,性能的改进以及需求的增加,将推动玻璃钢/复合材料在防控防爆,防腐结构,特种结构,大跨、高层、悬索结构,桥梁结构,建筑外墙,保温装饰,海洋工程,水利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玻璃钢/复合材料整体卫生间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有专业规模化生产SMC整体卫浴设备,产品向规格多样化、表面装饰化、底盘表面加饰化和耐磨化方向发展,应用领域扩展至游轮、医院以及精装居民楼等。产品已出口海外。“”玻璃钢/复合材料水箱是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SMC成套技术成果之一,目前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从事水箱生产的厂家约有40余家,年营业额约5.87亿元。5.3陆上交通运输领域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玻璃钢/复合材料在汽车、高铁、地铁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由车身壳体、硬顶、天窗大灯反光板、前后保险杠、车内饰件等车身部件逐步向前端支架、保险杠骨架、座椅骨架、地板等结构件和发动机气门罩盖、进气歧管、油底壳等功能件方向发展,主要采用SMC/BMC、RTM、GMT及玻璃纤维增强尼龙注射工艺。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用量也很大,2010年汽车玻璃钢/复合材料用量约为20万t,预计到2015年用量将进一步增多。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在线成型(LFTD)生产线,以此成型的防撞内杆、前端框架、仪表盘骨架、车门中船10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2015年1月间承载板、电瓶箱、座椅骨架板、备胎仓以及车底部护板等结构件和半结构件,在为汽车减重的同时,还可回收,有效解决了相关环保问题,市场前景广阔。高速列车机车车头、车内装修装饰件、座椅、卫生间、洗漱问、司机台仪表框、车门窗框、车顶罩、蓄电池箱等部件大多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工艺为RTM和手糊成型。玻璃钢/复合材料铁道道轨枕木、地铁疏散平台、地铁第三轨(接触轨)保护罩已成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主要采用拉挤成型工艺。2010年我国轨道交通玻璃钢/复合材料用量约为13万t,预计到2020年将达20万t。5.4船艇领域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产业基础较为扎实,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产品品种和质量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拥有船艇专业生产厂家370余家,约500多家复合材料船艇用材料及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产品涵盖渔船、游艇、帆船、赛艇、巡逻艇、渔政船、救生艇、缉私快艇、冲锋舟等上百个品种,100多种型号,年产量达到上万艘L9J。材料上,开始采用先进的多轴向缝编织物和乙烯基酯树脂等高性能树脂,设计上开始进行夹层结构、硬壳式结构和波形结构等各种艇体结构形式的设计和建造实践,工艺上实现了复合材料真空辅助成型工艺在船体制造中的应用突破。通常35m以下的船艇选择复合材料做艇体和—上部结构,35100m的船艇选择金属做艇体,上部结构采用复合材料。而35m以下的船艇数量占船—艇总量的9095%,造船业对玻璃钢/复合材料需求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游艇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未来或将迎来大众化消费时代,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5.5风能领域风电叶片为大型结构部件,近年来,技术不断成熟,原材料国产化取得重要进展,生产制造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风电装机已达全球第一,产品已在国外顺利装机。根据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1~9月,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858万千瓦。截止2014年9月底,全国累计并网容量8497万千瓦,同比增长22%。2014年1~9月,全国风电上网电量10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2013年风电用复合材料约20多万t,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睁卿孵工作的推进,用量将进一步增加,发展前景可期。技术方面,叶片不断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相继推出适合低风速、海上、高海拔地区的产品¨。低成本高品质叶片模具及产品制造技术以及大型叶片高效率叶根预埋技术的研发,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原材料国产化、12兆瓦风电叶片多目标优化设计等重大项目的顺利验收,大大提高了叶片生产技术,有效降低了叶片生产成本,为海上风电的开发以及风电企业走出国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以及热塑性复合材料叶片将成为风电叶片行业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大型风力发电机舱罩、轮毂罩的开发,以及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等风电并网研究工作的推进,为风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未来玻璃钢/复合材料将在风能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5.6工业设备领域玻璃钢作为工业设备,其产品主要有各类拉挤型材、格栅等。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英、美、意、加等国拉挤机30余台,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引进拉挤技术后,在沪宁一带兴建了众多拉挤型材生产企业。1998年国内企业自主成功研发出PU发泡共挤玻璃钢保温墙体型材。同年采用国产酚醛树脂拉挤玻璃钢格栅型材成功。目前国内主要拉挤产品有门窗、格栅型材、光纤增强芯、梯子、冷却塔支架、手机通讯基站天线罩、空调器罩、锚杆、建筑筋材、电缆桥架等,产品已出口欧洲、美国、东南亚,成套技术与设备已出口澳大利亚、南非、英国。我国拉挤型材产量逾10万t,除绝缘棒(最大直径达130mm)、管为环氧树脂基体外,大多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基体。我国拉挤设备已出口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2006年自主研发成功在线编织玻璃纤维管、直接拉挤成型环氧玻璃钢电绝缘管。6行业发展趋势展望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得到高度认同,发展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主导材料,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量已跃居全球第一,工艺技术水平和工业装备也有很大提升,2015年第1期玻璃钢/复合材料相关专利数量逐年快速增加,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参考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历程,从应用和研发角度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6.1原辅材料高性能化,将带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装备提升、产品升级目前国内高性能玻璃纤维规模较小,仅占总量的20%,而国外已高达40%Ilo3。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特别是碳纤维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碳纤维原丝技术有所突破,碳纤维规模化建设有较大发展,产品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性能和专门用途基体材料的种类和质量方面与国外相比也尚有差距。全球趋势下,原辅材料朝着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以此为契机,将推动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技术进步、装备升级,不断开发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品,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6.2应用高端化和产品化,以航空航天为主要方向,通用航空和汽车轻量化或迎来爆发式增长英国先进复合材料产量占比不及整个工业的1/3,产值却达到了整个工业的2/3。随着国内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低空领域的不断开放,必将带来先进复合材料高端应用的普及,并为行业发展积累装备、人才、技术和标准体系,为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下一轮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汽车轻量化路径是使用玻璃钢/复合材料及相关材料替代传统钢铁材料,随着玻璃钢/复合材料在汽车应用上的不断加大,适应量产、快速成型和环保要求的热塑性复合材料不断发展,增强材料中,性能优异的碳纤维逐步被汽车生产厂家重视。国外已成功开发出碳纤维纯电动车,其重量比传统同类型汽车减轻250~350kg,原材料成本减少了30%~40%,并且生产周期也降低了一半以上,为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了新的路径。未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成为汽车轻量化的主力军。6.3热塑性玻璃钢/复合材料前景广阔,将得到快速发展热塑性玻璃钢/复合材料具有高韧性、生产过程无污染、产品可循环利用以及基体的多选择性等特点,在国外已被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业等领域。美国热塑性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较快,技术先进,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_2J。国内近年来发展也很快,增速超过热固性玻璃钢/复合材料,产量有所提升,应用领域逐步打开,尤其在交通运输、电子电器等领域,优势显现,未来将获得更大的发展。6.4工艺装备与制造技术的智能化将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要求大幅提高机械化成型比例,将人从实际生产中解脱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高水平、大型化、精密化方向发展,提升智能化水平,迎接工业4.0。6.5绿色复合材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选择或开发新型低排放、易回收或降解的原料,进行清洁生产;研究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回收利用问题以及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应用领域推广玻璃钢/复合材料,改善其对环境的协调性。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环境友好的生物基材料,最大限度地替代塑料、钢材、水泥等材料,成为目前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将成为复合材料行业的主导方向。天然纤维,环境友好型基体材料、用生物质原料或可再生原料制造基体材料已成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以缓解环境压力,保证在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后的可持续发展。7致谢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以及何宇声、陈博、张立国等人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相关资料和信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文中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参考文献[1]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吹响产业链整——合号角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产业2o13年经济运行情况整体向好[N].中国纺织报,2014年4月23日,(第003版).[2]薛忠民,陈淳.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回顾[J].硅酸盐通报,2005,—8488.[3]赵洪汉,肖淑红.2013年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市场分析和发展趋势[R].2014年复合材料行、l会议报告.啦12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2015年1月[4]范学忠,张蓓.环氧树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4,(05):57-59.——[5]中塑在线.汽车市场推动全球酚醛树脂需求.20140814.http://info.21ep.corn/industry/foreignlnfo/201408/890967.htm.[6]李卓球.复合材料管道的进展与思考[R].2012年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年会报告.[7]冯鹏.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R].2011年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年会报告.[8]梁栋,邓蜀平,蒋云峰,刘永,王敏龙.碳纤维复合芯电缆国内外技术研发现状及工程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1,(04):13一l7.[9]栾桂卿,苗会文,谭军波,曹明法.中国复合材料船艇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2,(2).[1O]危良才.国内外玻璃纤维制品生产现状及发展动向【J].纤维—复合材料,2005,(02):6166.ⅥRETRoSPECTANDPROSPECTOFDEVELoP]ENToFFRP/CMINCHINA—XUEZhongmin(SinomaScience&TechnologyCo.,Ltd.,Beijing100035,China)Abstract:FRP/CMhasevolvedintoallimportantprecursormaterialsinthefieldofnewmaterials,whichisthebasicandindispensablematerialfordevelopingmodenlindustry,nationaldefenseandscienceandtechnology.Thepapermainlyreviewsthedevelopments,theapplicationstatusofFRP/CMindustryinChina,andlooksforwardtothefutureprospectofdomesticFRP/composite.Keywords:currentsituation;development;trend;FRP/CM(上接第17页)—[12]ChaudhuriRA.Predictionofthecompressivestrengthofthicksec-tionadvancedcompositelaminates[J].Journalofcompositemateri-als,1991,25(10):1244・1276.[13]SoutisC,FleckNA.Staticcompressionfailureofcarbonfibre—T800/924Ccompositeplatewith8singlehole[J].JournalofCom—positeMaterials,1990,24(5):536558.[14]SoutisC,FleckNA,SmithPA.Failurepredictiontechniquefor—compressionloadedcarbonfibreepoxylaminatewithopenholes[J].JournalofCompositeMaterials,1991,25(11):1476-1498.—[15]GB/T14482005,纤维增强塑料压缩性能测试方法[S].ⅡEXPERENTALSTUDYONCOMPRESSIONPROPERTIESOFPULTRUDEDGFRPLAMINATES———DUAo,LIUYuqing,XINHaohui,ZUOYize(DepartmentofBridge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Toinvestigatethecompressivemechanicalpropertiesandthefailuremechanismofpuhmdedglassfi-—berreinforcedpolymer(GFRP)laminates,matrixresinandfibermassfractionwereregardedasvariableparameters,andlongitudinalandtransversecompressiontestswereconductedonsixkindsofGFRPlaminates.Compressivemechanicalpropertiesandfailuremodeswerecomparedandanalyzed.Theresultshowsthatmatrixcrackingisthetypicallongitudinalcompressivefailuremode,whilethetypicaltransversecompressivefailuremodesareshearfailureandmatrixcracking.Specimenswithepoxymatrixexceledthosewithvinylmatrixincompressivemechanicalproperties.Increasinglongitudinalfibermassfractioncanimprovethelongitudinalcompressivemechanicalpropertiestoacertainextent.But,thefiberwithtoohighmassfractionwillhaveadverseeffect.Changingfibermassfractionhaslittleinfluenceonthetransversecompressivemechanicalproperties.Keywords:compositebridge;glassfiberreinforcedpolymer;laminates;compressiveproperties;modeltest
大叔大爷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文档单价:1.00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文档